2008年當時,因為還在學校社團,有器材可以借用的關係,曾經一口氣借了兩隻SB-800並且配上自己的SB-800玩了個三燈離閃的奢華炫耀文
後來把閃燈還回去後,因為入手D5000的關係,必須有離機閃的裝備,所以敗了SU-800以及SB-R200,當時預算實在是不夠,所以只好一個一個買,早知道就一口氣存多一點上R1C1近攝燈組,就沒後續這麼多紛紛擾擾了 XD
到了今天,R1C1的80%還是被我湊齊了 實在是繞了一大圈冤枉路啊!
馬上開始測試三顆燈打起來的效果會是如何 , 多了一顆燈,就多了一個變數,本來用一顆燈的時候就給它TTL傻傻的亂打就好,上到兩顆燈時就要分AB組來各自控光出力
結果現在用上三顆燈,不但一定要使用SU-800來控制三組燈,甚至不能使用傻瓜TTL模式,必須自行決定出力而改採M模式來調整光量了
還好,想要的結果都還算有呈現出來,下次可能還是要換白色或灰色漸層的背景布才有辦法提昇質感了
基本上原本左上角空缺的燈光現在算是補齊了
換P7000拍,但是P7000僅支援一組控光,就只能把三顆燈都使用TTL並且減弱出力,這樣的作品感覺起來就是純粹把每個角度都補到光而已,成品的深度還是不夠
最後還是請出D7000+60 Micro微距鏡,東西才稍稍微能看一些
每次都會被拿來當做測試拍照用的主角:獨角獸鋼彈,原因很簡單,內部的透明框架必須要很有技巧性的打光讓他"亮"起來
有了三顆燈之後,果然要讓骨架亮起來就真的方便很多了
一樣是三顆燈拍車模,正面的SB-800降低出力到最小,左上角的燈出力中等,右上角的燈出力最高
大概是這個樣子,F36這個小的光圈是因為60微鏡頭特性,不開這麼小,景深就是容易太淺
大概就是這樣的光線角度
對照一下上圖SU-800的出力控制數據,比對一下車頭、右邊以及左邊的打光效果,應該可以感覺的出來,不同的出力會有怎樣的效果了,所謂的漸層....就是這麼一回事,比起只用一盞燈補光,被設體的立體感會更加突出
最後....我看我真的該搞一個攝影台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