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看2015年3月的Apple特別發表會朋友們,一定記憶很深有個東西完全掩蓋了明明應該是發表主角的Apple Watch,那就是全新一代的Macbook,先用官方的兩段影片來重溫一下當時的印象深刻

  

 

不知各位是否像NATA一樣當下整個都被勸敗了,如此精巧的設計,塞入Retina螢幕不說,還大膽的把多少年來一定要設計進去的散熱風扇給拿掉了,主機板也來到史無前例的小,剩下的空間全部都留給電池了!CPU雖然使用的省電的Core M處理器,但是對於只有商務需求的NATA來說,完全夠用!

 

所以二話不說馬上拿起電話打給燦坤的朋友:YO!幫我訂一台12" New Macbook 512GB的版本。  起先我還只訂銀色,沒想到NEMO回頭一句:難得出金色,幹嘛不訂金色?

當然Nemo一句話,勝過其他千言萬語,馬上再打電話給朋友:改訂金色!

 

終於在千等萬等,美國早就在4月底陸續收到貨並且開箱的煎熬下,5/18那天朋友終於通知,到貨啦! 早訂早收到,你算是首批到貨的了~

話不說多,直接來看開箱吧!

 

跟朋友相約台中米咖啡,一邊喝咖啡一邊開箱....度過一個愉快的下午 wwwww

 

 

 

Macbook這個產品系列從2013年後就被Apple取消掉了,之後的13吋機種通通列為Macbook Pro系列,當時我的13" Macbook 可是最後一台Unibody的呢! 當然還有更早一台2007年時入手的白色塑膠殼的Macbook,那更是陪我度過研究所時光的好機子,輾轉來到2015年,Macbook終於又以全新的姿態推出了

DSC_2611.jpg

 

這個封面,根本與現在手上的Macbook Air無異啊!超級輕薄的機身自然是本次的主打賣點,等一下當然要跟Air好好比較一下啦~

DSC_2612.jpg

 

在約定的交貨日前,我還特地跑去終於有上架展示的蘋果店先偷玩一下,台中大遠百的2F德誼,有把三色都展示出來,現場真的再次佩服Nemo英明,金色真的是美呆了~從iPhone 5S的土豪金開始,Apple在金色的使用上越臻成熟,這次iPad Air 2與New Macbook的金色,真的比iPhon6還要更漂亮啊!

 

現在這還只是用不透明膠膜封著的機身,就已經如此漂亮了!(之前都是使用完全透明的膠膜,讓人直接看到機體的銀色,不知除了金色款,其他兩色是否也用不透明包裝)

DSC_2613.jpg

 

在看美國機子開箱時就有注意到,貼紙顏色也跟著變了,好像跟著搭配機身顏色附上同色的貼紙,我算一算手邊應該已經有四五張了吧,只有這次這張是金色的 XD

DSC_2614.jpg

 

這次最受爭議的點:USB Type-C,而且只有一個,直接負責充電、資料傳輸、影音輸出等功能

DSC_2615.jpg

 

我想我一直都不是會講:I Dpn't Care的那種瘋狂果粉,敢買就要敢接受現實,不要故意買了發現不好用又一直對自己洗腦I Don't Care才是對的,USB-C只是一個最新的未來趨勢,現有的周邊廠商沒有出不代表未來不會出,尤其又是蘋果先推出,周邊廠商哪會放過這塊大餅,置於有些人覺得這樣太坑錢那就別的話題再聊了

DSC_2616.jpg

 

當然為了資料轉移方便,我還是有先買好USB-C轉USB的轉接頭,其他的輸出功能我最後再講

11114757_979191275432703_2675562005032343813_n  

 

DSC_2617.jpg

 

終於肯拆開護膜了,那顆不會發亮的蘋果LOGO,絕對不輸之前會發亮的版本,這打磨到有如鏡子一般的LOGO真的太可怕了

DSC_2618.jpg

 

DSC_2621.jpg

 

瞧!足以反射天花板啊!

DSC_2622.jpg

 

如Apple自創的Lighting接頭,Type-C也是正反都可以插,不怕插錯燒壞的新規格,與其他Mac相比少了磁性吸頭,未來一不小心踢到而整台扯掉的風險是存在的,各位要特別小心

DSC_2623.jpg

 

另外一頭也只有3.5mm耳機孔(支援SPDIF光纖輸出) 與立體聲麥克風

DSC_2624.jpg

 

拿出11.6"的Air來比較一下,兩著都在12吋的範圍內,但是12吋的MB硬是比Air還要窄一些

DSC_2625.jpg

 

高度自然是比Air更矮了!

DSC_2626.jpg

 

瘦身大成功,拿掉風扇的成果就是可以把機子做的這麼輕薄

DSC_2627.jpg

 

這樣背靠背的一比,顯得Air好厚啊! (其實11.6的Air真的已經算很薄了)

DSC_2628.jpg

 

打開來看看囉!接近滿版的螢幕,還是能藏著Facetime鏡頭,這次的鍵盤也是特別重新設計過的賣點之一

DSC_2629.jpg

 

採用新的蝴蝶式鍵腳,不但成功的把鍵盤組件壓薄,也能一個鍵位裝一顆LED燈,讓鍵盤的發光更加均勻美麗。

DSC_2630.jpg

 

不過因為薄,所以按鍵的行程真的很短,這需要花時間去適應的,當然有疑慮的朋友也可以到展示點親自試打一下

DSC_2631.jpg

 

這次把喇叭孔開在鍵盤上方,輸出的音量還是很可觀,這工藝真的是了得

DSC_2632.jpg

 

原本的螢幕轉軸都是用塑料件,這次直接採用金屬轉軸來增加強度

DSC_2633.jpg

 

終於開機了,Retina視網膜螢幕真的每一次在展示店看到都會驚艷一次,真的太強大的解析度了,各種方格矩陣感幾乎看不到了,尤其最明顯的就是字體的呈現,非常的圓潤平滑,且清晰銳利

DSC_2634.jpg

 

不要看這樣近拍好像糊糊的,各位可以拿起手機拍拍看自己的螢幕....有沒有辦法這麼近拍還能如此銳利,大概只有iPhone跟iPad才有辦法吧 (都有Retina螢幕),當然解析度達到2K等級的Android手機應該也有辦法

DSC_2635.jpg

 

最真實的比較總是要比一下,拿起只有1366X768解析度的11.6" Air來比較高達 2304X1440解析度的12" MB來比較,殘酷的事實就是這麼的不公平

同樣開啟最大亮度,看看相簿名稱的字體就可以感受到解析度的差異

 DSC_2637.jpg

 

12" Macbook

DSC_2638.jpg

 

11.6" Macbook Air

DSC_2639.jpg

是否覺得NATA相機沒有準焦所以拍不好呢? XDDDD

 

因為解析度的差異,色彩的呈現深度也有不同,同樣一張相片來看,肉眼上的感覺會更明顯,右邊的Air色彩的飽和度還是略低於左邊的Macbook,但是用相機拍起來就差不多了 

DSC_2640.jpg

 

整個鍵盤都是光源與單一鍵帽配一顆燈的感覺就是漏光程度的差異,當然因為Air是剪刀腳的設計所以漏光情形更加嚴重了

DSC_2643.jpg  

 

看完的外觀,是否該講講效能?

外媒有提到Core M的性能只有5年前的Core i5水準,手上的Air剛好是2011年中版,兩者相比一下卻是效能差不多,轉Raw檔時間差不多,開機速度、跑一般app的效能都是差不多的,置於這麼高解析的螢幕,你一定會想要試試看4K影片的播放,以下兩張螢幕截圖說明一切

螢幕快照 2015-05-20 下午3.07.34  

 

播放4K影片時的CPU等各晶片的溫度監測.....

螢幕快照 2015-05-20 下午3.08.17  

 

全螢幕播放4K影片時,簡直是在看4K電視一樣的清晰銳利,這真的是太恐怖了,那你會問:那2011年的Air呢? Core i5又是怎樣的表現?

 

一個字:慘! 我以為串流影片應該不會太糟糕,看到Macbook這麼順的撥以為沒什麼,沒想到同樣的Sample影片用air撥就悲劇了,整個CPU溫度飆到81度,看不到10秒就開始嚴重LAG,FPS根本上不去,所以國外的評測說整體效能跟2011年的硬體差不多,我想是因為省電低耗能所致

螢幕快照 2015-05-20 下午3.15.31  

 

其實Macbook真的實際使用起來並不會感覺到什麼不適,OS X Yosemite 的優化處理,SSD與8GB記憶體的輔助下,Macbook或許不能拿來跑商用的CAD軟體、但是絕對不僅止於文書處理機而已。

 

因為入手才兩天,電池的續航力如何、是否真的能用行動電源充電且輸入大於輸出,還要等進一步的測試再來更新了

 

[一年後的更新]

不知不覺用這台Macbook居然已經一年了,整體來說除了較耗資源的網頁會讓Safari偶而轉一下彩球外,以NATA的操作需求,真的是一部非常稱職的好筆電,電池續航力真的很夠,不接電源即使看一整部電影都不用擔心,另外就是使用行動電源充電的部份,確實是可以,但是因為行動電源會自動偵測的關係,進入緩充行程時就會造成行動電源斷電,因此無法完全充飽Macbook的,不過確實是可以使用一般的USB充電頭與一條USB -C 對A的線頭來對Macbook充電

 

一年後的今天,USB-C的接頭也終於漸漸普及了,甚至連Thunderbolt這項傳輸技術也更新到3.0,使用USB-C的接頭,也直接支援USB 3.1了呢,不過可惜的是這台Macbook即使在今年4月底更新了硬體之後,還是沒有將USB3.1從Gen1更新到Gen2 (傳輸效率從5G bps提升到20G bps),也不支援Thunderbolt 3。

 

當然除了傳輸線外,周邊的硬體也推出了不少,有USB-C的隨身碟、硬碟盒等等,第三方推出的 USB-C Hub也推出了,而NATA也額外購入了USB-C Hub與AkiTio推出的USB-C硬碟盒

硬碟盒的相關開箱請參考最新一篇開箱文

USB-C Hub則是上露天找的,請參考以下圖片

DSC_2611.JPG

 

這是比較便宜的版本,實體商店如[i]Store或Studio A等也都有販售類似的產品,還多了SD卡讀卡機功能的也有,有需要的朋友可依自己預算選購囉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A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